2007年4月30日

抖抖抖的顫藻

談到無性生殖的斷裂生殖時,顫藻是其中的代表生物。要找到顫藻很簡單,只要找到水溝就行了。水溝的乾涸底部會有這樣因乾燥而翹起來的綠色片狀物。

要觀察只要把它泡水一陣子就可以了。

原本看似毫無生物存在的綠色片狀物,經過泡水一天後,立刻充滿各種生物。光上面那一片至少就有上百隻的線蟲、上千隻的水蚤。另外還有無法計數的顫藻。

顫藻是絲狀的藍綠菌,表面有黏液鞘,而且會莫名的慢慢顫動移動,目前顫動的原因有多種解釋,在這篇顫藻型態構造與滑動現象之探究中有進一步的研究和說明。且不管它怎麼動,我對解剖顯微鏡下這片小小生態系還挺感興趣的,有空的時候坐在那邊看著它們跑來跑去,或是線蟲在裡頭鑽來鑽去,倒也是怡情養性啊。

中間有個死細胞的顫藻,將來的斷裂就會發生在此處。



2007年4月29日

連喝喜酒也在解剖

周日是個好日子,阿簡去參加了高中同學及實習同事的婚宴,臨出門前還不忘帶了個保鮮盒,因為宴客的餐桌上一定會有脊椎動物,說不定可以帶點什麼回來。不過這次是空手而回了,這個都要怪廚師!

就說這隻哀怨雞吧。燉雞湯上菜後,等大家撈得差不多,我便把雞頭撈出來,但卻沒想到,廚師手藝太好了,這個雞的頭骨居然都快散了。鳥類和哺乳類的頭骨比起其他脊椎動物來說,癒合的程度要高很多,所以通常是不會散開,不過既然這雞頭都要散了,倒不如以筷子代替鎳子,偷偷的來做個神經系統解剖。

輕輕地把額骨打開,就可以看到大腦了,雞的大腦表面並沒有褶皺。在大腦底下就是視葉,而小腦則必須把頂骨拿開來才看得到,但我卻為了吃新的一道菜而忘了繼續「開頭」,真是遺憾。

改天你們誰要結婚,記得跟阿簡說一聲啊。

brain.jpg

阿簡上聯合晚報啦



感謝聯合晚報的編輯,讓阿簡上周日的晚報虛榮一下(那個戴蝗蟲面具的就是我啦)。雖然等到各位看到這篇的時候可能買不到報紙了,但是聯晚的網站過一陣子就會放上新聞稿囉。

你用的免洗筷是竹筷嗎?

如果沒有仔細看,我也一直以為免洗筷用的都是竹筷。
其實只有下方那種是竹子做的筷子,怎麼知道?

折斷就知道了。

如果看到折斷以後,出現一堆猴子臉。那是竹筷沒錯。

那些猴子臉就是大家都熟悉但是未必注意過的維管束。仔細看這些猴子臉,牠們散布在整個筷子上,這種情形稱之為「散生」。散生的維管束是單子葉植物的特徵。

再近一點看這個猴子臉,眼睛就是木質部的導管。

你用的竹筷裡有這麼多可愛的猴子臉,你還捨得用嗎!?


除了竹筷以外,還有別的筷子嗎?當然有!

如果折斷筷子後看到另外一種沒有猴子臉的斷面,那你看到的應該就是雙子葉木本的筷子。肉眼就可以看到很多小格子。

放大一點看,其實這些小格子都是木質部啦,

大孔的是導管,小格子是薄壁細胞,白色箭頭指的是導管的穿孔板,縱方向的直線是射髓。

下回吃東西的時候,注意一下你用的筷子到底是單子葉的還是雙子葉的。

當然,不論用單子葉還是雙子葉的筷子,還是用自己帶的筷子最好。


禿頭的紅嘴黑鵯-上集

前兩天梅子告訴我,她在學校裡看到了紅嘴黑鵯的屍體。趁著有空,我帶著鍋子和鎳子準備去收屍。不過最後是空手而回,為什麼?

順著梅子指引的方向,果然找到了一隻黑鳥趴在地上,不過紅嘴的特徵已經掉妝了,只看到一顆小圓球。再近一點看,才知道原來那是牠的頭,而羽毛已經掉了,所以現在看到的是一隻禿頭的紅嘴黑鵯。

處理骨骼標本的另外一個方式就是蟲蝕法。我沒帶回來的原因就是這個。用鎳子翻開屍體後,立刻看到一群萬頭鑽洞的阿蛆。感謝這些清除者,大部分的肉已經被吃光了,再等個幾天,就可以完整的收屍了。

為了防止中途有人劫鏢,所以我把阿蛆和禿頭仔移往另外隱密的地方放置,至於沒跟上的阿蛆只好和那些掉落下來的羽毛繼續作伴。

等到牠們「長大成人」以後,就可以繼續為生態系的平衡奮鬥了。加油!地球的乾淨整潔就靠你們了!來,先過來記個嘉獎吧!

這是水庫嗎?

看見這一大片的草原,你應該不相信這其實是水庫。其實我也不相信,可是不得不信。

前天看見中國時報的報導水芙蓉、布袋蓮 蔓延釀生態浩劫 大埔水庫 湖面變草坪,昨天我們就到新竹縣峨眉鄉的大埔水庫(峨眉湖)去一探究竟。

水面大部分的面積都是水芙蓉,小小的深綠色斑塊是布袋蓮。而一群夜鷺就站在水庫中央的水芙蓉上,等待覓食嗎?沒帶望遠鏡,我也不清楚這樣被覆蓋的水面,牠們是不是還能順利覓食?不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紅冠水雞增加了覓食的空間,牠們一家人居然可以用「走」的到水庫中央。對牠們來說,應該就像是多了一個運動公園吧?

這些水芙蓉有沒有天敵呢?有的,不過我想不要也罷。

我在另一處看到了這樣的景象,照片上方是水芙蓉,中間是被吃光葉子的水芙蓉(看起來像沙漠玫瑰),下方就是它們的天敵-福壽螺。

當我們的水庫變成綠草如茵,還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發生的?

2007年4月28日

人手一管的DNA

我曾經在5分鐘內在廚房萃取自己的DNA中提到了萃取自己口腔皮膜細胞DNA的方式,前一陣子就讓學生萃取了自己的DNA。

本來是想連植物果實的也一起做,但是學生都忘記帶果實到學校,害得我辛苦帶去學校的果汁機都沒用到,惟獨到最後一組的時候,才有人記得帶來檸檬一顆,終於順利完成人類DNA及植物DNA的萃取。

在教學上有幾點值得記下來的

  1. 我到台北瓶瓶罐罐買了一個5元的小玻璃瓶,讓學生把自己的DNA放在裡頭,將來可以當傳家之寶。價格不貴,而且質感也不錯。
  2. 如果也要萃取植物的DNA,建議先萃取人類口腔的DNA。不然很容易產生失落感。除非你把自己打成肉汁,不然是比不上植物的量。
  3. 學生做的成功率大約是8成。推測失敗的原因包括有學生在正式操作的時候就不斷漱口、喝水以致於細胞量減少,另外一個可能是鹽加得太少,因此當酒精加入的時候,無法形成分層讓DNA析出。下回再做的時候,我想需要把鹽的量再加倍。

2007年4月27日

超級「有效」的捕蚊燈

沒有人會喜歡睡覺的時候被蚊子搔擾,為了阻止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阿簡和梅子到賣場裡挑了一款價格實惠的捕蚊燈回家。


燈光在夜裡靜靜地發出紫色的光芒,好像一切都安心了。不過...

在經過幾天的使用下,把黏在網罩上的蟲子一隻一隻挑出來檢視。

使用三天的結果,燈罩上的昆蟲共計82隻,其中有81隻都是蛾蚋(翅膀上有毛的那種)

↓這是牠活著的時候的樣子,看過吧。廁所裡常常可以看見牠。

剩下的一隻呢,就是唯一的蚊子!

而其他的蚊子呢?牠們都還在捕蚊燈外快樂地飛著,繼續做著擾人清夢的勾當。
梅子,我想...我們應該養青蛙吧?


半路撿到小老鼠-上集

這個7-11袋子裡裝的是什麼,這是阿簡的新歡。

昨天,阿簡從學校走去車站搭車的時候,意外地看到水溝蓋上躺了一隻小老鼠。說真的,我很難形容我那時候有多高興,因為我還沒有收過囓齒目的骨頭啊!

雖然我對骨頭充滿興趣,不過我不會為了作標本而去刻意弄死一隻動物。所以這些屍體就變成了我收藏的主要來源了。

看到水溝蓋上的老鼠,複雜心情湧上心頭。

沒收過囓齒目的,意外看到屍體!-高興
老鼠莫名奇妙死在水溝蓋上,什麼原因,中毒?-擔心
在大馬路上撿老鼠!?-害羞

帶著又高興又擔心又害羞的心情,衝進隔壁的7-11,很堅決地向店員買了一個塑膠袋。沒辦法,當然要買塑膠袋了,不然要我拎著尾巴帶回去嗎?

以下畫面不血腥,但是容易讓人做噩夢,請斟酌後再看!











處理骨骼標本的一種方式,就是「煮」。經過加熱讓蛋白質變性,可以處理掉毛皮和大多數的肉。當然鍋子也是阿簡專屬的,絕對不會和食物用鍋混用啦,這一點阿簡是很堅持的!

老鼠高湯↓

老鼠煮完湯之後,就是去毛去皮,還有去內臟。然後就變成「裸鼠」啦

毛呢?皮呢?內臟呢?當然都在這↓

阿簡生物筆記的朋友們,你們一定知道「裸鼠」接下來會經過什麼過程囉?
其實每次處理完這些東西之後,我都會暫時不想吃肉。

台灣在加拉巴哥群島出頭天

台灣怎麼出頭天?那要從去年說起。


去年我和梅子蜜月旅行的地方是所有讀生物的人一定知道的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Conservation Trust(加拉巴哥保育信託)會把野外的龜蛋帶到保育站去孵育,直到4歲再放回原來撿拾的地方,用以維持這群獨特象龜的物種延續。而梅子就是幫我在這個保育機構裡贊助了一個烏龜蛋當作生日禮物。

生日禮物的內容包括,Galapagos Conservation Trust(加拉巴哥保育信託)的贊助證明

還有一隻純手工打造的象龜娃娃。

除此之外,每半年還會收到Galapagos news

台灣就在這本2007上半年的Galapagos news期刊中「出頭天」。

這篇文章「Shark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鯊魚的研究與保育),介紹了加拉巴哥群島附近的鯊魚資源,讀著讀著就看見了.....

Shark fins drying in the sun, Taiwan(曬乾的魚翅,台灣)


夠了!我真是沒想到「台灣」會出現在這裡啊。
台灣在這本加拉巴哥群島保育刊物中,再度打響知名度。

2007年4月22日

我們的結婚週年禮物-用DNA尋根!

阿簡和梅子結婚快要一年了,身為一個生物老師,週年禮物當然不能太隨便囉。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決定啦!就是用這個囉。這就是用來尋根的套件啦!

讓我來說明一下,根據化石證據,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是來自非洲,但然後呢?

人類現在遍佈地球,但什麼時候、沿著什麼路徑到了現在這些地方,透過DNA,這些都可以得到答案。我和你身上的DNA相似度高達99.9%,剩下的一些微小片段決定了我和你的不同。

DNA一半來自爸爸、一半來自媽媽,雖然代代完整相傳,但仍會有突變發生,這些突變成了科學家的「遺傳標記」,他們可以藉著這些遺傳標記得知我們從何而來,何時到達這些地方。科學家們已經利用大約10000名原住民的DNA樣本得知人類遷移的大致路徑,但他們希望能收集到更多不只是原住民的樣本,如此,人類大遷移的路徑才更能明確。

而這個研究就是由國家地理學會和 IBM所合作的The Genographic Project(基因地理計畫)。我透過網路訂購了 Genographic Project Public Participation Kit(公眾參與工具),用這個kit取得你的樣本後寄回去,過6~8週後可以用kit附的編號去查詢看到藏在自己DNA裡的秘密-我的祖先從哪來、怎麼來、何時來。

從訂購到送來不用一週就到了,打開這個像錄影帶盒子的kit之後,最前面是IBM和國家地理學會CEO的感謝卡,感謝你參與這項研究。

除了兩張感謝卡之外,裡頭還有一張光碟,內有採樣說明還有「人˙基因碼之旅(Journey of Man)」的影片。此外還有一張基因地圖、計畫的說明書。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採樣的工具組,一份說明書、兩隻採樣綿棒、兩個採樣容器、塑膠袋、信封。

把綿棒拆開後在口腔側面抹上30秒,然後把綿棒頭送進裝有保存液的管子裡。而另外一組綿棒則是等8小時之後在重複做一次。

最後除了要寄回樣本外,還要附上這張同意書,不是要你簽名,而是要你決定要追蹤的路徑是父系還是母系。因為男性有Y染色體和粒線體,所以可以在父系和母系兩個路徑中作選擇,而女性因為只有粒線體可選擇,所以只能做母系的路徑。不公平嗎?沒辦法,遺傳就是這樣決定的。不然女性就是要找自家兄弟幫你做父系的路徑。

最後就是把同意書和樣本都放進信封裡寄回去,然後就是等結果了。阿簡目前也才剛做到這一部份。等結果出來之後,再來報告吧!

後記:根據目前的研究,最早 DNA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萬年前的非洲,人類第一次大規模離家出走發生在約5萬年前,沿著亞洲南部的海岸,移動到印度和澳洲。約3萬5千年前,人類抵達歐洲,然後在西元前3千年前後,遷往美洲。而人類首次大規模離家出走可能是因為人太多、沒得吃或是天氣改變。

2007年4月19日

意外的狗頭-終於下集

文接意外的狗頭-還是上集

在丟進酵素湯的一個月後,終於忍不住把鍋蓋掀起,哇!刺鼻的味道撲來。這代表還有沒分解完的蛋白質,所以我又繼續擺了幾天,等到味道轉變為可以忍受的臭味,那就代表著可以「起鍋了」

經過一陣刷洗和漂白水、雙氧水的攻擊後,終於變成了以下的模樣。不要誤會,那筷子不是我的餐具,那是用來撿牙齒的好嗎!不過牙刷倒是真的用來刷牙的,刷牠的牙。

經過風乾後,下一步就是要把掉下來的牙齒們裝上去。這些牙齒有長有短,有的有兩個牙根,有的只有一個。經過清點之後,確認這應該是一隻老狗。

成犬的牙齒是這樣的(單側),全部應該是42顆

門齒 (i) 犬齒 (c) 前臼齒 (pm)臼齒 (m)
上顎 3 1 4 2
下顎 3 1 4 3

齒式會以這樣表示

i 3/3 c 1/1 pm 4/4 m 2/3

但是這隻狗的牙齒全部只剩下26顆。而且下顎犬齒磨損相當嚴重。

門齒 (i) 犬齒 (c) 前臼齒 (pm)臼齒 (m)
上顎 1,0 1,1 3,3
1,1
下顎 2,1 1,1 3,3 2,2


右側


左側,黑色斑塊是被燒焦的部份(別忘了,我是從焚燒的垃圾堆裡撿來的)


前方,可以看見鼻甲和脫落的門齒,上顎只剩下一枚門齒,下顎還有三枚。


翻開來看牙齒,果然是老狗,牙齒少很多。


下顎的特寫

向林奈說生日快樂



今年是林奈的三百年的誕辰,先讓我們提早和林奈說聲生日快樂(他的生日是5/23)。誰是林奈?他是國中生一定會認識(也一定要認識)的三位生物學家之一,另外兩位是孟德爾和達爾文。

遠在古希臘羅馬時,人們只會對有藥用、實用價值的生物命名,但隨著新大陸的發現,越來越多的物種被發現,原來的命名方式就越來越難用。在林奈之前的科學界命名生物的方式為多名法(polynomial),舉例來說,蕃茄的名字是:
Solanum caule inermi herbaceo, foliis pinnatis incisis
它的意思是「 具有深裂羽狀葉、軟莖、草本的茄」。我的媽啊!這麼長的名字。還好林奈創造了二名法。蕃茄的學名就變得簡單多了。
Lycopersicum esculentum

林奈還創造了一種新的植物分類方式,那就是用雌蕊和雄蕊來分的性別系統分類這裡有更人性化的說明,將雄蕊比喻成丈夫、雌蕊比喻成妻子。從1夫1妻到20夫1妻、2高2矮的丈夫、丈夫和老婆住在同房不同床、丈夫和老婆不同房,或是丈夫們和老婆、後宮住在一起、甚或是秘密婚姻,用這些特徵將植物分類成24個種類。






林奈的相關網站
http://www.linnaeus300.com/home/
http://www.linnaeus2007.se/
http://www.linnaeus.uu.se/online/index-en.html

這篇文章對物種、演化、分類有很詳細的解釋
http://baike.baidu.com/view/65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