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隨身顯微鏡,用處多多

這套裝置是發想自謝迺岳老師的研習活動,參加過謝老師研習的人應該有印象,在活動中,謝老師總是準備了每人一套的材料,讓所有人都能夠參與,這樣省去了共用的麻煩。

其實生物實驗也應該如此,盡可能讓每個人都能有一套材料,就算不能每人一套,也至少能夠每組一套,避免全班共用的困擾。

在觀察生物細部構造時,我們會用顯微鏡,可是要看顯微鏡卻都只能在實驗室操作,如果有個能方便操作,又能每人一套不限場所的裝置,應該是件很棒的事情。最簡單的放大裝置,就是放大鏡,不過實驗室的放大鏡倍率通常只有4倍左右。放大是能放大啦,只是往往看不見更細部的構造。

還好最近幾年光學科技越來越發達,在市面上已經能買到這樣小型的放大鏡,倍率高達30倍,稱它為顯微鏡也不為過,價格約80元。光源的部份就由小型LED手電筒來補足,價格約30出頭。利用鎖匙圈扣在一起,就是攜帶方便,簡單使用的高倍放大鏡,恰好可以在我的課程中使用。




在最近一次課程中,將會利用這個裝置進行維管束觀察。
在這個blog的發展歷史中,維管束一直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簡單的說,「我會紅」和維管束有莫大的關係。不信是吧,你到google查猴子臉絕對就可以查到我。

要看見猴子臉絕非難事,肉眼就可見到了,不過若要一個初學者看清楚,就得用解剖顯微鏡,那得進到實驗室去。為什麼都得進入實驗室呢?何不在教室呢?

利用這個30倍放大鏡和LED燈,以及封口袋裡的這些材料:黏土、竹筷和木筷,就能夠隨處進行這些觀察。

準備這些設備和材料也有些小撇步。
放大鏡和LED燈上都貼上了姓名貼紙和編號的貼紙,被順手牽羊時還可以知道是哪個編號被摸走。封口袋裡的黏土是為了固定筷子,竹筷和木筷事先用簽字筆畫線,竹筷畫黑線,木筷畫紅線。有標示才好指引要看哪根筷子。

另外之後,再準備好木筷和竹筷的剖面放大照片,配合標線、標示,讓學生更能認識各處(韌皮部、木質部)。

為了讓每人一套,花些錢也是應該的,這就是我的投資,至少這些用個十幾年不會壞。對我來說,也是一項我的教學特色。


除了看維管束外,在我們的課程中,還可以用來看花粉、胚珠以及蕨類孢子囊堆。


因為這種放大鏡的特性,所以觀察花粉比較好的方式,是將花粉抹在衛生紙上。將放大鏡壓住柔軟的衛生紙,就可以看見更清楚的影像。(什麼特性?如果你有這種放大鏡就知道了,因為我實在說不清楚啊)


以下幾張照片都是利用數位相機和這種放大鏡的結合來拍攝的,應該可以讓各位多少了解效果如何。

這是在衛生紙上的百合花粉


這是縱切百合子房看胚珠

這則是橫切子房看胚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