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

製作生物大圖,統整片段知識成完整概念

「怎麼複習國三生物?」,曾有老師這麼問我。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最適合的答案,因為不同的「時間-學生-教師」組合,會有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我現在的情況為例,我是這麼做的。

時間決定內容
讓我們計算一下,國一(七年級)總共上了幾堂生物課:每週3節,一學期有20週,一學年有2學期,所以這樣計算下去,差不多是120節左右。而國三(九年級)能複習的時間一定會比較短。以我學校為例,大概只有24節左右。

九年級的課如果教得像七年級一樣鉅細靡遺,那時間絕對不夠用。這24節課,我教的是應試策略和概念統整。


應試策略

考試會考不好,就那兩個理由,一個是「不會」,另外一個是「粗心」。我會挑一些題目來教應試策略,要求學生習慣用筆在題目上圈出關鍵字,像是「非、錯誤、正確、一定...」,而每個選項也都要寫出選它或不選它的理由。畫關鍵字和寫理由是治療「粗心」,寫理由是治療「不會」。

我漸漸降低在課堂上檢討整張考卷的比例,因為沒有那麼多時間。單一學生的問題就拉到課外的時候問我,像是上課前、下課後或是回家寫e-mail問我。除非是很重要的題目,不然我不會在課堂上花時間講,畢竟我全部最多也只有24節課可以作複習啊。


概念統整
在七年級所學到的生物知識,其實都是片段的知識,就像是大拼圖裡的小碎片。但當學生學完了七年級的生物課程之後,應該要有能力自行作到完整的概念統整,像是從醣到能量,如何含括動物生理、植物生理及生態。

從醣到能量
醣怎麼產生能量,光是這個問題,就足夠把黑板畫滿了,就以澱粉來說,首先得在口腔初步消化,到小腸完整消化成葡萄糖。再經由小腸絨毛吸收,進入微血管由血漿運送到需要的細胞,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會受到胰島素的影響,去利用或是儲存,既然要產生能量,所以走利用那個途徑。進入細胞的方式,要經過膜上特殊蛋白,輾轉進入粒線體,進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又需要氧氣,所以又要從呼吸運動開始講起氧氣怎麼進入身體,如何在肺泡經過擴散作用進入微血管,再由紅血球運輸,然後擴散進入細胞,到粒線體進行呼吸作用。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氧氣,要排除到體外,被稱為排泄作用,所以又要牽涉到物質如何進出細胞,如何運輸,送到哪邊去排除。排除體外之後,又會被植物利用,它們得靠根部吸收或是由氣孔進入,然後進行光合作用,合成醣類,最後又進入動物的消化。

這樣的內容可以用文字寫成個別的段落,不過根據教育心理學家Richard E. Mayer等人的研究,提出的「多媒體原則」:以「文字+圖像」比起單獨「文字」,學習效果要好上許多。所以我是以圖解的方式來呈現。
(這裡所稱的多媒體,是以認知的角度來看的,即多媒體=文字+圖像」)

好的學習發生在學生主動處理訊息時,所以我要求學生自己把這些過程串連起來,畫成一張大圖。如果紙張不夠畫,就儘管加紙擴充,只要能把概念完整表達。

以下就是幾位表現優異的學生作品,請各位看看。希望你也會和我一樣,激賞他們的作品。

危存愷





史淳羽




鄧郁璇





王廷維



衛怡揚



黃郁庭
6all


陳幽秀


汪立心




這個部份是屬於「生理生態」的部份, 之後還會有「生殖、遺傳和演化」,還有「命名和分類」的大圖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