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

史前人類的漁事-珊瑚礁魚類和鯊魚

最近大愛電視《發現》節目在播「神秘的史前踏浪人」這一系列節目,最新的一集是海上踏浪人,內容展現了跨領域整合的精神。

節目介紹到台東舊香蘭的考古遺址發現了許多山豬、鹿等的獸骨,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魚骨,而這些魚骨經過莫顯蕎教授的鑑定,發現許多都是鸚鵡魚的脊椎骨,這是生活在珊瑚礁地區的魚類,會啃食。然而舊香蘭一帶屬沈降海岸,無珊瑚礁,附近有珊瑚礁的地區是在加路蘭、恆春半島或是綠島,顯示舊香蘭此地的史前人類應該已經使用有使用船到遠地捕捉魚類了。

另外,在魚骨中也發現了不少鯊魚的脊椎骨,經海大莊守正教授的鑑定,應該是虎鯊、灰青鮫等大型鯊魚。雖然鯊魚如此兇猛,但以海洋活動為主的部落,卻不會以「捕捉鯊魚」作為成年儀式的象徵,原因可能是捕捉鯊魚,比起捕捉鮪魚、梭魚相對不費力。

因為鯊魚和其他硬骨魚的呼吸構造不同,硬骨魚利用口部開閉或鰓蓋開閉的方式產生水流,讓水流過鰓部進行呼吸,這屬於主動呼吸。然而許多大洋型迴游的鯊魚卻是利用游動時,讓水流通過鰓的方式來呼吸,這屬被動呼吸。史前人類在捕捉這類被動呼吸的鯊魚時,只要讓鯊魚上鉤之後,讓線時鬆時放,限制鯊魚的游動,牠就會因此呼吸困難。

其實不是所有鯊魚都必須一直游動才能呼吸,有些鯊魚(如斑紋異齒鮫)則是可以靠鰓部主動拍打水流而呼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