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桃園埤塘


我最近真的是電視兒童,都在寫電視筆記。這次看的是20120211《發現》千埤萬塘 桃園台地的地景。看這集的收穫真的蠻多的,因為以前我對桃園的埤塘很想多了解一些。

簡單筆記一下吧。

桃園埤塘很多都是建土堤弄出來的水塘,因為不能往下挖太多。桃園台地底下是紅土,雖然是很好的不透水層,但是不夠厚,再挖下去就會挖到礫石層,會漏水。往上弄有個好處,可以提高水準面,這樣就可以灌溉更多地方啦。

以前桃園的埤塘是各自獨立,但是桃園大圳修築好了之後,就串聯埤塘,引大漢溪的水入埤塘,所以就不用完全靠天降水了。

關於這個歷史變遷,剛找到一篇研究報告可以看。
 從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的水利變遷


桃園台地的開發和埤塘有很大的關係。
第一個埤塘是龍潭大池。現在的陽明社區是辨天池填土填出來的。桃園縣政府是填掉一個大埤塘,環狀的縣府路其實就是堤防道路。

這些可以用台灣堡圖的疊圖來看仔細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埤塘的建設,展現了生態工法的精神。方偉達博士說又稱水波蓮(客家話)的台灣萍蓬草會出現桃園台地的埤塘裡,這是有特別原因的。

因為台灣萍蓬草是浮水植物,有穩定水波的作用,東北季風大的地方,水波也會大,這樣會破壞土堤。所以客家人在埤塘種萍蓬草,就可以穩定水面,減少土堤的破壞。另外,客家人也會在周遭種竹林防曬,減少埤塘的蒸發量。

這部份的資料,在荒地(荒野溼地庇護中心)有多年前的訪談文字紀錄。

我對穩定水波這件事非常有興趣,看有沒有人想要延伸這個做專題研究,比如說怎樣的結構可以穩定水波?可以穩定到什麼程度,還有後續的延伸,我覺得這可以做得很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