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0日

風聲鶴唳到鳥怎麼發聲

西元383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的淝水發生了一場戰役-淝水之戰,東晉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這場戰役打出了以小搏大的成功典範,也打出了三句成語。

苻堅要打東晉前,說我們的軍隊多到鞭子丟到長江,都可以把長江水擋住了,哪還怕東晉,這是第一句成語「投鞭斷流」。

後來前頭部隊輸掉之後,他和他弟苻融上到山上看晉軍動靜時,看到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往北看八公山上,看見山上草木都像人形一樣,就跟他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你怎麼說他們是肉腳呢」,這是第二句成語「草木皆兵」。

而第三句則是「風聲鶴唳」,這講的是苻堅被東晉軍隊打敗之後,他帶著殘餘的將兵逃命。在逃亡的路上,他們精神緊張,一聽到風吹的聲音或鶴的叫聲,就以為是東晉的軍隊正在追殺他們。

打個仗居然打出了三句成語,苻堅也算是了不起。光看這故事,前秦的苻堅似乎有勇無謀,仗著自己有強大軍隊,硬攻東晉,誰知最後輸慘慘。暫先撇開這篇的主題-鶴唳不談,我們對苻堅的印象僅僅來自《晉書》的描述,這很容易產生「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TED上這個《單一故事的危險性》演講,演講的是非洲的一位女作家。由於某些故事描述非洲時,都給予貧窮、落後的背景故事,因此當這位女作家到美國生活時,就發現大家都因為那些單一故事而有所誤解。歷史課本裡的這些單一故事,一定也造成了許多誤解。

回到鶴唳這詞,小時候一直不懂鶴唳到底是什麼聲音?後來有機會在木柵動物園聽到一群鶴的叫聲,突然就懂了苻堅的心情了。

在 Youtube上可以找到幾種鶴叫聲,像是美洲鶴和白鶴的聲音,來聽聽看吧。聽到這樣的鶴叫聲,難怪會讓逃亡軍隊害怕。


 白鶴(Grus leucogeranus)




美洲鶴 (Grus americana)
 


鶴為什麼能夠叫成這樣呢?關鍵就在於牠的氣管,右排第2個(Whooping crane),那就是美洲鶴的氣管,牠的氣管甚至甚至長進了胸骨裡頭。



圖片來源:http://scienceblogs.com/tetrapodzoology/2009/04/elongate_avian_trachea.php


這麼長的氣管讓鶴唳得以如此大聲,一般認為捲曲進入胸骨內的氣管,就像是長號或法國號,那樣的管樂器發聲原理,然而有些學者認為這樣的結構,更像是弦樂器,因為整個胸骨就可以藉此產生共振。(請見此篇文章 Ridiculous super-elongate, coiled windpipes allow some birds to function like trombones - - or is it violins? )


我們知道鳴就是鳥字加個口,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鳥都是靠呼吸器官來發聲的。

常家傳等人所著的《鳥類學》(中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講到了鳥類其他的發聲方式,包括(1)喙發聲:例如啄木鳥以喙擊樹,或是白鸛以上下喙敲擊發聲

 (2)翼發聲:2012年5月的國家地理雜誌介紹了一篇梅花翅嬌鶲(Club-winged Manakin,Machaeropterus deliciosus)就是用翅膀來發聲的。這種鳥每秒拍打翅膀107次,牠們雙翼上的特化羽毛會互相摩擦發聲(這裡有紐約時報的介紹)




(3)尾羽發聲:書上寫著扇尾沙錐的尾羽可以發出與小羊叫聲一樣的聲音,牠先是升高隨後突然向地面俯衝,雙翼收攏,尾羽一根根散開,在振動中發出咩咩聲。我查了「扇尾沙錐」才知道原來就是田鷸(Common Snipe ,Gallinago gallinago),我很好奇那聲音到底是怎樣,後來用Snipe去查,看到youtube上有這段天空咩咩叫的影片。
附帶一提,查資料的時候看到高二國文課本裡有篇課文摘錄自梭羅的《湖濱散記》,文章中的沙錐鳥,應該也就是田鷸。該段落如下:「請問,追捕長頸鹿有多好玩,能持續多久?換成沙錐鳥和山鷸,也能提供狩獵的樂趣」

(4)食管發聲:許多鴿、斑鳩都是用食道擴張來發聲。

(5)氣管氣囊發聲:雄的棕硬尾鴨(Oxyura jamaicensis)有特殊的氣管氣囊可以用來發聲。

(6)其他:奇異鳥被驚擾的時候,會用腳踏地發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