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線上教學影片製作工作坊

過幾天要開給校內老師一個-線上教學影片製作工作坊,連三週共6小時,因為大家多樣性太
高,有人沒什麼基礎,也有人已經有經驗的。研習兩節,有人只能來一節的,把這些人通通湊在一起,一定要作個別化教學啊!

所以我乾脆把這群老師當作我學生,乾脆錄製影片教大家怎麼錄製影片,而且還做了學習地圖,會的就自己跳到下一步。當然這樣還可以減少大家一直問我同樣問題的次數。而且啊,大家就可以體驗什麼叫做差異化教學,為什麼要作?還有怎麼作?


[線上教學影片製作工作坊]學習地圖



雖然呂冠緯在翻轉教室工作坊已經有豐富的資料了--翻轉研習的課前預習資料,不過我還是要為敝校老師客製化他們的學習啊。雖然我可以找到很多別人現成的資源,但是我覺得還是要錄製自己的影片,因為我最懂我的學生需要的是什麼。


最後說一下,我那個工作坊的資料放這..線上教學影片製作工作坊,有必要的話,還要配這篇[動手作的教學影片怎麼拍攝]一起用。

用分站和行動學習認識顯微鏡構造的課程

我們學校一直有辦一個課後的校內課程,以前叫做快樂學習營,這兩年改叫Fun學練功坊。我們幾個生物老師會在這課程,協同共開一個生物課程,今天是第一次上課,我想到最近學生們其實都已經在學習使用顯微鏡了,不過一到七節的課程裡不太可能讓學生好好認識顯微鏡的構造,於是乎我從我自己過去拆顯微鏡的經驗裡發想了一個課程,就是讓學生可以親手觸摸觀察顯微鏡的各項零件。

各位要知道啊,顯微鏡在國中課程裡可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大玩具啊,哪個學生敢把目鏡、物鏡拆了,他就等著被老師拆啦。

而在這個認識顯微鏡構造的課程中,我所使用的教材則是過去十來年莫名其妙被分屍的顯微鏡(像是鏡臂斷裂啊,鏡筒爆炸啦等等的事件)。

DSC02072

我將這些零件分裝成六大箱,每箱放的都不同,分別放在六桌上,讓學生用隨意跑台的方式進行觀察。但我要怎麼去預先告訴學生要觀察什麼重點呢?當然我可以在跑台前先上個半節課,或是發個講義給學生們,不過我操作過一些課程的經驗讓我知道,其實可以用行動學習的方式進行,讓學生用iPad看我預錄的解說影片。




不過這牽連了幾個問題,我是不是要先在實驗桌上貼QR Code?我怎麼知道學生看完影片了?這樣的問題我用Moodle來解決!我在moodle上先開好課程,也先幫學生加選了,學生只要登入系統去看課程,就能看到我預先連結好的影片,他們只要看各站編號,就知道該看哪部影片,然後針對什麼問題進行什麼樣的觀察了。

而在moodle裡,也設定了問答題,讓學生觀察完後進行填答(在上面影片中,最後的小男生就是在回答那些問題)

moodle01


那麼我怎麼知道學生看過影片了?moodle可以設定課程追蹤,當點選了影片連結,就會自動核取勾起來,或是可以設定讓學生自己檢核去勾。我設定的是後者,所以我在教室也是拿著平板,就能知道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到哪了。當他已經都勾好之後,我就可以告訴他接下來進度是什麼了。


moodle02


至於預錄的影片也很簡單,其實是趁著午休就先拿著教材用iPad錄下來直接上傳youtube,再用空堂把影片佈在moodle上就行了。雖然每段影片短短一分鐘,但是若換成老師親自上場,以全班講述的方式講六分鐘,其效果可想而知,學生不會記得要作什麼觀察,因為那時也不可能讓學生親自拿著教材。

分站活動 解剖顯微鏡

分站活動 物鏡
分站活動 目鏡觸摸區
分站活動 目鏡
分站活動 直筒和斜筒的差別
分站活動 光圈的結構


如果沒有這些資訊設備怎麼辦呢?那就可以改用合作學習的拼圖法啦,每個人在各站學好東西之後,回到自己組別裡去教同學啊。

2014年9月29日

翻滾吧!紅血球

前陣子看到江宏仁老師在科學maker社團貼了他用手機顯微鏡加上數位相機模組(當然還要有數位相機),拍攝了紅血球影片,阿剛好本人最近一直在刺手拍紅血球,於是就學人精跟著拍攝了一段影片。

話說,我好像還是第一個跟江老師拿數位相機模組的,可是我拿回來之後都沒開始使用,沒想到第一發就獻給了紅血球了。

拍攝的內容是紅血球在等張、低張和高張溶液,最後還有和口腔皮膜細胞在一起的紅血球。使用的顯微鏡是手機顯微鏡+數位相機模組+sony hx50v。

嘿!我自己覺得很酷的是口腔皮膜細胞和紅血球放在一起的那段影片喔,雖然我好幾年前有作過一次對照圖,不過並沒有真的放在一起比。阿這次反正都刺手了,就沒差再抹個口腔了。

為什麼覺得酷呢,紅血球居然比皮膜細胞的細胞核要小耶,如果我們的紅血球有核,那就是整個細胞都塞滿滿的囉?這延伸出一個問題,是不是全身細胞的細胞核都一樣大?

我之前寫過一篇洋蔥表皮細胞會長大,講的就是從內層鱗葉到外層鱗葉的表皮細胞,雖然細胞不一樣大,但是細胞核都是一樣大的。如果用洋蔥的表皮細胞這個例子來看的話,人的細胞核是不是每個細胞也都一樣大,因為遺傳物質的量都相同的?(扣掉精卵那種一套染色體的不說)




下面這影片是特別搞剛去作的,本來想做成跟CSI Miami一樣,三個畫面輪流切進來,不過技術還沒到家,只能做成這樣的比較。


用實驗站進行個別化教學

目前的上課模式非常奇特,是一種翻轉教室沒翻成,然後莫名奇妙翻成的個別化學習模式,那個上課狀態要另外寫一篇來講,這篇講的是在這樣的教學模式裡,怎麼加入一些實驗活動。

教室裡每個人有個別的學習進度,因此有些人會個別來到實驗站進行一些實驗,可那時我分身乏術,怎麼教學生作觀察實驗呢?那就請「行動學習」來協助吧,每個實驗站有必要的器材,還有一張QR Code。

DSC02020


QR Code的內容是我預先錄製的實驗指導影片,所以學生就在那邊一邊看我分身指導,一邊操作就行了。除了自主操作實驗外,當然事後我還是會飄過去來個真人對談問答,看看學習狀況如何。

DSC02014

這個站就圍比較多人,是實際驗證課本的實驗,分別觀察紅血球和紫洋蔥皮在鹽水、清水等的微觀狀態。QR Code的內容是採血教學、透過uHandy看紅血球狀態、還有紫皮洋蔥表皮組織製作玻片教學
DSC02022


反正什麼器材都丟在那邊,學生只要拿著iPad掃一下QR Code,就可以立刻進入狀況。不過比較卡關的是大家又想做血液觀察,但是又不敢扎針。
DSC02012

以下是幾部預錄的影片:
採血看不同液體對紅血球的影響v1 http://youtu.be/JDrbK_nVfCs
採血看不同液體對紅血球的影響v2 http://youtu.be/Ffu_N72DWtQ
用uHandy拍攝紅血球在生理食鹽水、清水和食鹽水的狀態 http://youtu.be/dkIjZL0LrGQ
小黃瓜與鹽的實驗  http://youtu.be/02vq9WUZyU8
紫皮洋蔥看滲透  http://youtu.be/ZcQIRzt_cz8


微觀攝影之後,讓學生即時上傳臉書的學習社團,目的除了讓學生回去還能夠看到自己的成果外,也讓其他還沒有參與的同學能夠有此機會觀摩。

這節來不及參與的同學也沒關係,反正材料都一直在那邊,進度趕上之後都還來得及作。


紅血球FB


紫洋蔥FB

2014年9月25日

九年級生物複習的個別化學習計畫

雖然以前在Blog裡講過幾次九年級怎麼複習,不過再怎麼說,都是由老師來主導課程,有沒有可能讓學生自己決定自己該學些什麼呢?

我認為自己知道自己該學些什麼是很重要的,因為即使老師按部就班,每次複習課就幫你複習一章,但是這些複習課程都是學生需要的嗎?顯然不會是全部,因為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因此我要打造一個客製化的學習環境。

第一步就是發張空白表格,讓學生自己填寫自己在這些概念懂得的程度,區分成三部份,不懂、略懂和完全懂。那個略懂當然是很難量化的,所以未來再作應該就直接用點數來自評比較好,例如每個概念全懂是5點,不懂是0點,讓學生自己填自己到幾點。

填好了之後,就是開始客製化的學習了,我在教學平台上放置了我自己的教學影片,同時也有每次複習考的解題影片,除此之外,我也找了均一平台上面的影片。當學生自覺對某概念不懂時,他就在上課時上我的教學平台來學習,如果覺得聽不懂我講的,他可以選擇其他老師的影片來看。

那老師我作什麼呢?乍看之下,好像可以很閒,反正上課就是給學生看影片嘛。但是這樣做了之後,反而更忙,因為我會走下講台在學生之間移動,而由於老師減少了和學生之間的實體距離,學生更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來問老師。此外,我也有機會可以針對每個人的學習計畫,跟他們個別討論學習重點。

以往上九年級複習課時,會問學生有沒有問題,然後整個教室會提出問題的學生在10個之內。但是當我轉換了教學模式之後,那些本來不敢問我的學生,開始會提問了。我就像一對一的家教一樣,可以在他旁邊告訴他怎麼學、重點在哪。

我向學生強調,大家在這堂課中一定要有收穫,所以這節課結束前,他們必須在這張個別化學習計畫中,為自己今天的努力留下記號,也就是把今天進步的地方,再打個勾,寫上日期。

學生


那麼老師核章的部份呢?就交給乾隆真跡「朕知道了」吧!
蓋章

我怎麼審核呢?我在moodle平台建置線上測驗,學生可以依照自己進度選擇測驗。每次測驗20題,標準是90分,沒達標準沒關係,再重複測驗就好,但是每次的題目和選項都會隨機改變。

一開始我想,過去看九年級學生考複習測驗卷,其實都是面露無奈表情的,反正就是考卷來,隨便寫一寫,然後就趴下去等收卷。考卷什麼時候改?可能馬上,或是明天,或是下週。老師檢討呢?通常也沒有,即使有,也要等到好幾天之後,才能檢討。

但是線上測驗就不同了,即時作答即時回饋,我甚至看到學生鐘聲響了,都還坐在椅子上,想要把每題答完看到成績才願意走。而且答對了通過關卡是很熱鬧的一件事,就像是賣房子一樣,「恭喜B棟九樓賣出一戶,啪啪啪啪」

由於教室裡同時也是七年級上課的地方,所以也設置了一些實驗站,九年級學生每完成兩關,就能夠選擇一項實驗來玩玩,當然學生也可以選擇繼續挑戰關卡。

如果是選擇實驗,我也不用分神去教他,因為實驗站有貼QR Code,掃描一下就會跳出我預錄的實驗指導影片,看一遍就會了。

也因此,我的九年級複習課非常自由,學生各自拿著iPad,依照自己的個別化學習計畫,按著自己的進度學習,並進行測驗,教室裡有30人,就有30種不同的進度。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那為什麼還要用統一的進度去綁住學生呢?



附註:這個印章是有賴於同事弄來了一個印章機,然後我就用網路上找的乾隆真跡去修改做出來的

  知道了

2014年9月21日

顯微鏡與細胞的行動學習課程(5)-細胞的思考與討論

從顯微鏡操作到看懂細胞的課程中,前段都是自學和小組共同操作,接下來就進入小組討論與發表活動了。學生從看見細胞到看懂細胞,關鍵就在這堂課。


這堂課有兩種操作模式,先進行討論,再教課文內容,或是先進課文再進行討論。(進課文的方式,可以另篇再談,是採用錄製課程影片,學生自學之後寫下筆記,然後寫線上測驗)
到底先討論好呢?還是先進課文呢?我覺得兩者各有特點。先看過課文的人,可以用課文的指示找到答案,而先討論的人,則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從圖中看出端倪。

討論的問題是這樣:

請用下圖來討論以下問題
  1. 染色前後會有什麼差異?從哪幾張圖片可以看得出來有沒有什麼東西會變得明顯?
  2. 哪幾張可以看到細胞核?我們觀察的細胞中,ㄧ個細胞中有幾個細胞核?
  3. 植物細胞都有葉綠體嗎?哪些有?哪些沒有?
  4. 哪兩張圖互相比較,可以分得出來細胞膜和細胞壁,為什麼分得出來?
  5. 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有什麼一樣的地方?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學生拍攝的顯微照


這張圖片在學生的課程裡至少出現三次,而且未來還會再出現。一是用複式顯微鏡觀察細胞時,二是進行顯微攝影時,三則是討論課程。我的目的是藉由這張圖作為他們對細胞影像的承載工具。當他用複式顯微鏡看細胞時,他知道他看的是這張圖上的哪個東西,當他進行顯微攝影時,他知道他拍的是那個東西,當他進行討論的時候,就可以藉由這張圖連結到第一次上課時用複式顯微鏡看到細胞的那個印象。

如果沒有一張圖來作連結的話,學生在這個大課程裡的知識是分散而破碎的。實驗課看的細胞,和課本講的細胞沒辦法有效的連結,而這張圖還會持續用在後續討論「物質如何進出細胞」以及「個體的組成層次」時。


2014-09-16_09-29-20

2014-09-15_15-27-31


學生討論過後,在筆記本上寫下答案,然後在課程後半進行抽籤,一組上台回答一題。而老師擔任的角色,就是鼓勵、引導還有讓出講台麥克風。


透過這樣的行動學習課程,我認為幫助不少。等到第二次段考時,又要用複式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時,學生如果忘記怎麼用,只要再課前再看一次影片,就能喚起印象。

而且讓學生先看影片預習實驗步驟,也可以讓已經預習過的學生可以更快完成實驗,而且還有時間看自己想觀察的東西。

顯微鏡與細胞的行動學習課程(4)-怎麼收拾實驗器材

每回要學生收拾實驗器材都會有種要抓狂的感覺,講了怎麼收,卻每次都亂放。一開始當然是很氣學生,可是後來想想,問題出現在「溝通不良」,學生不知道收哪些?不知道怎麼收。

所以我索性把收拾實驗器材的照片先拍了,標註清楚要作的事情,同樣放在教學平台上,讓學生用平板去看。這樣一作之後,效果大好啊。不過不至於全數學生立刻都作到完美,還是有人會沒做好,但這時我不用開罵講一堆話,只要開出照片請他仔細看某處就行了。

當對方無法做好你要求的事情時,先別急著怪罪對方,有時候只是訊息無法準確傳達到對方而已。

材料

顯微鏡

顯微鏡位置

uHandy

顯微鏡與細胞的行動學習課程(3)-用uHandy進行顯微攝影

從認識顯微鏡到學習細胞,中間的幾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像學習複式顯微鏡,目標就是「會用」,而看動植物標本,目標就是「會看」,當然我們會希望學生不只會看,還希望「看懂」,不過從「會看」到「看懂」,多數學生中間真的要經過一些課程才行。比方說,學生看見了洋蔥表皮細胞,但是他要看懂洋蔥表皮細胞的構造和意義,則需要另外的課程知識再進來協助。

但在傳統的課程中,我們要求學生畫下洋蔥表皮細胞後,學生畫出來的,往往不如老師的意,我們認為不夠正確不夠精確。於是老師說「你畫得不對/你看錯了,看我黑板上畫的」,學生跟著一筆一畫跟著畫,至於畫的東西其實常常跟他看的東西是脫離關係的,所繪非所見。

如果只是要辨別細胞結構,我甚至認為拿張真實照片(影印的也行),讓學生會標示名稱,也沒有關係啊。為什麼一定要訓練學生畫圖?不過我自己以前還真的很堅持要訓練耶。

為了讓學生畫出正確的圖,我也曾經想盡辦法讓學生臨摹(真的是這個字)。臨摹到最後,學生也的確畫出很漂亮的圖啊,可是你問他有沒有看到這個東西,阿就是沒有啊。哪裡有看到,就是老師給的資料啊,要不就是黑板上畫的。

其實畫圖本身是沒問題的,但是得要讓學生自己先「看懂」才行,可是這牽涉到老師和學生是不是能夠針對同一個影像進行溝通。舊科技的方式,是目鏡裡放一個指針,讓學生把細胞調到指針所指的地方,藉此用來溝通。而新科技則是直接投影或拍攝下來,如此才能有效溝通。

顯微攝影的方式好多種,從過去用過的電子目鏡手機顯微鏡,到相機/手機/平板直接對著拍攝都可以。而今年採用的是uHandy來進行顯微攝影。
2014-09-15_14-19-14


uHandy的優點在於和iPad結合後,能讓每個學生不用花時間對焦調光就能立刻看到顯微影像還能錄影拍照。但如果顯微影像都是用這看,學生可能就不會操作複式顯微鏡了,為此我思考了好幾天。我明白學習複式顯微鏡的目的應該是為了看到顯微影像,但如果光為了看到顯微影像而獨選特別的顯微影像拍攝裝置,而放棄學習傳統的複式顯微鏡,可能學生會發生不會考試的問題。所以我決定把顯微攝影的課程放在學生已經熟練複式顯微鏡之後的進階課程。





教學生用uHandy看也很容易,只要講四個字就好-「去看影片」。反正影片都在線上平台,而學生都有平板可以自主學習。





學生先製作了數張玻片標本後,用複式顯微鏡也看過了,接下來就是用uHandy拍攝下來,然後將把圖片上傳到雲端。

隨著學生的狀況不同,我讓學生上傳的平台也不一樣。有臉書帳號的就傳到臉書上,這樣學生可以分享給他的朋友看,甚至後續複習也能看自己的照片,沒有臉書帳號的就上傳到我為課程專設的Google雲端硬碟。隨著後來我開始使用moodle,所以也讓學生把攝影作品上傳到moodle的作業上傳區,這樣我就可以即時知道哪些學生完成了。



臉書學生的顯微貼文



學生拍攝顯微影像




整體說來,我不是用一節課來規劃課程的,而是用數節課包同一個課程。比方說第一節是看複顯+小生物,第二節是複顯操作複習+操作考+標本製作,第三節是標本製作+顯微攝影,第四節是顯微相片觀察討論。你注意到了嗎?每一節課都會和前一節有重複,「這次沒學會,沒關係,下次繼續作」。就拿

就拿顯微鏡操作這個來說,全班都考過了操作考,所以所有學生都會操作顯微鏡,能夠順利看到10x物鏡的標本。至於相片上傳什麼的,重點是放在後續影像的討論,沒上傳完沒關係啊。因為我一開始就是設定兩個目標,會使用複式顯微鏡,能看懂影像,這兩個一定都是在實體課程透過操作和討論,才能夠完成。其他次要目標,就算沒那麼熟練也沒關係。

顯微鏡與細胞的行動學習課程(2)-學習玻片標本製作

延續前篇之後,再來談的是如果有學生已經學會了,接下來要作什麼?當然就是自己作玻片,看玻片囉。過去的教學,我只能等大家都學會了,才能讓學生統一開始學習製作玻片,但是目前我既然已經利用行動載具,讓學生達到1:1的師生比,當然可以讓學生得以繼續往下個進度學習囉。



這些影片都是八月份就先錄好等著用的(這篇

製作微生物觀察的玻片 http://youtu.be/DaZF4yPETrA
製作口腔皮膜細胞標本 http://youtu.be/rLMVtu5XjK4
製作水蘊草玻片標本 純水 http://youtu.be/kYm8QNRPzDE
製作水蘊草玻片標本 純水與鹽水 http://youtu.be/STdJXpydPGA
製作洋蔥表皮細胞標本 http://youtu.be/nBzzgr8hNiE
製作鴨跖草下表皮標本 http://youtu.be/qLWwM6JCJ9M



2014-09-15_13-26-08

2014-09-15_09-34-27



學生應該從這些玻片裡看到什麼影像呢?我也透過教學平台放了一張綜合圖片,讓學生先知道會看到什麼,然後才去找那些影像。不然常常都會出現一個狀況是,學生跟你說看到了,可是你去看卻發現是一片模糊。這樣作以後,我就可以先確認學生是不是看到類似的樣子。
學生拍攝的顯微照


這種個別化學習課程實施前後發生什麼改變呢?第一,以往作玻片時,藥品用量非常大,即使我已經分裝成點眼瓶,也還是要三四個班之後,就要再補充藥劑。但我現在六個班級重複做了兩次玻片,使用次數比以往多,但是用量卻比以前少。原因是學生知道到底該加多少染劑或清水。

第二個不同是衛生紙的用量減少,以前幾個班就要用掉一包衛生紙,現在一包衛生紙用好幾個班還有剩。也是因為學生用影片細部觀察,知道染劑該有的量,所以不至於添加過多,當然就不需要衛生紙。

第三個不同是,需要我協助撕葉下表皮的人大減,撕皮真的有點技巧,看課文、看圖片或是看老師用實物投影機示範ㄧ次,比不上可以按自己速度重複看影片示範。

第四個不同是,老師的喉嚨不再啞。以前我上課第一週的第一天一定沙啞,但是今年度的課程,即使我擔任專任,課程比較多,往往一天有六節,但是到現在都還沒沙啞。因為我需要同時對全班講話的機會減少。以往我會沙啞的原因都是面對群眾說話時,不當使用喉嚨提高音量所造成,但現在多的是跟學生個別談話的機會,所以就不會沙啞了。(一對一聊天,幾乎不會沙啞吧)

傳統講述的課堂上,沒辦法讓每個學生有個別化的學習進度,因為老師必須控管所有學生都在同一個進度,學的快的要逼他停下來,學得慢的要逼他加快速度,或是放棄他,要求他在不熟悉顯微鏡的情況下,硬是要開始下一階段的學習。

這些資訊設備的引入之後,我總算也能作到差異化教學了。之前就想過,如果要作差異化教學,恐怕要有好幾個我同時出現才能作到吧,還好現在有iPad和預錄影片以及完善網路環境,過去的分身乏術,總算突破。

現在看看那些慢了的組,我可以怎麼作呢?突然頓悟一件事,為什麼我要用一節來當進度單位了,如果我把整個顯微鏡到認識細胞,當作是同一個課程的話,那麼就沒有落後的問題,我可以讓這些學生在下次上課時,還可以從上次不懂的地方開始起步。

顯微鏡與細胞的行動學習課程(1)-學習複式顯微鏡

ㄧ個課程的改變,往往來自於對原有課程的不滿足。

我是個喜歡用顯微鏡的人,我也希望能教會學生使用顯微鏡。解剖顯微鏡就不用說了,那是個簡單易上手的大玩具,但前提是你不強求一定要兩眼同時看清楚。你知道嗎?高中的課綱裡甚至沒有需要使用解剖顯微鏡的課程,也就是說學生在七年級學會了使用解剖顯微鏡之後,下次使用頂多是看胚珠、孢子囊而已,接下來在他未來的人生裡,幾乎都不會再用到了。

而相對於解剖顯微鏡,複式顯微鏡則是個要經常使用的工具,國中和高中都持續有課程會用到這個工具,可是怎麼有效的教會學生使用呢?以往的教學真的都做到了有效教學嗎?這是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

而第二個問題是小P曾經問過的:「學會複式顯微鏡要幹嘛?」,究竟目的何在?第三個問題是「為什麼用顯微鏡看細胞,要叫學生畫圖?」,這目的又是什麼?

後兩個問題,以前都沒什麼細想,因為以往就是這樣學的,所以就是這樣教學生,反正考試也都是這樣考的。學複式顯微鏡你就好好認識各個構造,要能夠清楚區分複式顯微鏡和解剖顯微鏡的異同,知道影像會顛倒,而畫圖就是為了畫出一張很典型的示意圖。

可是經過幾年之後,開始覺得這些方向都偏離了科學學習的主軸,構造名稱當然很重要,因為溝通時會用到,但刻意區分複式顯微鏡和解剖顯微鏡的異同或是知道怎麼移動方向就顯得有點多餘了。以我目前的經驗來說,只要知道「想看什麼東西,就用什麼顯微鏡」就好了。甚至現在只要用手機顯微鏡,同一套儀器看昆蟲觸角或是表皮細胞也都是可以的。而「玻片移動方向」的教學則通常是為了應付紙筆測驗,真實操作時不需要背誦移動方向,只要只要第一次移動時發現不對,接下來自己就會修正了。我到現在,也常常會有移動方向錯誤的經驗,但錯了又怎樣?就移回來就好了啊。標本又不會死,顯微鏡也不會壞啊。顯微鏡教學的重點其實是「會用」、「會看」。與其用紙筆測驗考他「視野中有細胞在右邊,玻片要往哪移動」,倒不如給他一片玻片,要求他找到指定目標。




通常複式顯微鏡教學是怎麼教的?

先回到複式顯微鏡的教學流程吧,一般是怎麼教的?第一種情況是老師先在教室裡就著海報或是黑板手繪圖,告訴學生怎麼操作,或是先播放書商製作的顯微鏡教學影片讓學生觀看後,然後下一節就到實驗室來操作。我知道現在也有不少老師是這樣教的,但請想想這樣教真的有效嗎?是不是到實驗室你還要再講解一次?如果你本來就需要再講解一次,那麼有必要在教室先教一次嗎?當學生手邊沒有實體可以操作時,學生真的學得會嗎?換作是你當學生,我當老師,如果我讓你先在教室上一堂課,學某個電路怎麼插電阻、電容。可是我這時都沒有給你任何的零件,純粹只有聽我講,你確定你會聽得懂嗎?

第二種情況是,無論前一節有沒有先講過顯微鏡,在實驗室裡老師要求學生一步一步跟著老師操作,但是總是有學生分心,趕不上進度,於是老師破口大罵一頓。好不容易講完一次,好像學生都懂了,但是學生在自行操作時,還是不斷喊著「老師,看不見」。學生看不見該看的東西,老師疲於奔命、分身乏術,於是複式顯微鏡的教學成了老師的惡夢。


行動學習怎麼應用在複式顯微鏡教學

今年申請到一個計畫,讓學生能夠一人一台iPad,同時也幫實驗室建立了完善的wifi環境,於是我開始思考怎麼讓應用在學習上,讓學生能夠適性學習,老師能夠進行差異化教學,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模式非常簡單,教師預錄講解step by step的影片,讓學生在實驗室拿著平板邊看影片邊操作就行了。

(有字幕喔,記得到youtube的選項開啟)
 

學生怎麼知道去哪看影片呢?這有很多方法,你可以把影片網址變成QR Code,然後讓學生去掃描,或是你事先把影片放在載具上面就行。而像我則是一開學就讓學生熟悉我的教學平台,學生只要到那個平台就可以看到現階段的教學資源,所以我的學生就是去那平台看就行了。

因此我上顯微鏡的課,不用在前一節課先講解,不用在實驗室口沫橫飛講個半節,才讓學生操作。我只要安排好學生拿的顯微鏡,指引他們看影片操作就行了。接下來我只要四處巡查他們有沒有依照影片指示學習就行了。

我錄製的這部影片一共錄了三個版本,第一版本就像你在教科書的光碟看到的影片那樣,我甚至還真人下去示範,但是試用了發現效果不好,沒辦法達到個別化學習的目標,後來第二版本換了方式,每講一段就指著鏡頭說「請暫停」,到了第三版本則是加強一些畫面,包括同時呈現顯微鏡下的影像以及說明部份細節。

影片的長度只有7分多,若是包含學生操作練習的時間,只要學生按步操作,一定可以在10分鐘就學會,得以進入下一個學習階段。但你知道的,一定會有學生出狀況,像是跳著看,或是根本不看影片,或是沒有依照指示停下來動手操作。所以這就是老師需要四處巡察的目的了。

2014-09-05_09-45-57


2014-09-15_09-21-47


傳統式的顯微鏡講述教學遇到的分身乏術問題,現在得以解決。因為教室內有多少平板,除了你以外就有多少老師,像我就能讓教室裡有31個老師同時針對學生的個別學習作指導。

指導什麼呢?因為透過影片達成標準化的操作流程,所以我看到學生的顯微鏡有異狀,就能去引導處理了。比方說看到用40x物鏡,卻看到工作距離拉很高,代表誤調粗調節輪,那就指導他們回到4x。或是學生只要依照影片只是拿出玻片,關上光源,我就知道他們有看完影片。

可能有些食古不化的人會說著「你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的說明來操作顯微鏡啊,你這樣作學生就不會閱讀了啊」,但我要說的是,這是技能型態的知識內容,最好的方式就是作給他看,讓他跟著模仿。試問喔,你今天拿到一台新機器,無論是電視機或是洗衣機,是不是有人直接示範給你看怎麼作,學起來會最容易?過去科技只能將知識變成課本的平面文字和圖片,這並不代表知識就一定只能用這種形式呈現,我們應該讓知識用它最適合的形式呈現,例如技能課程,就用實體操作與示範,而不單是傳遞效果略差的文字加圖片而已。


學校沒有平板的解決方法
這樣的課程是不是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平板才行?不,只要你知道這個教學概念和流程,怎麼變形都是可以的。我先前在臉書和噗浪上先講過這個課程的細部實施,所以有些老師就已經先採用了,他們各自修改成符合他們學校環境的方法。

像瑞祥高中的逸萱老師,是直接用實驗室的螢幕統一播放,然後一步一步暫停讓學生操作,這樣至少就讓教室擁有兩位老師了。而大觀國中的阿清老師,則是讓學生採用BYOD的方式,自己帶手機或是平板到學校,只要一組有一個裝置就夠了。

阿清也製作了一部解剖顯微鏡的學習流程影片呢!


結合了行動載具的課程,讓老師得以進行差異化教學,每個學生用他自己的速度學習,學得快的不用苦等接下來的指令,學得慢的或是上課突然恍神的可以重複學習。老師也有時間和空間可以個別了解學生需求,即時解決學生的問題,在課堂上就可以進行補救教學。

如何評量學生學會使用複式顯微鏡
評量技能的課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實作評量,給學生一片現成玻片,要求能在10倍物鏡或40倍物鏡下找到目標物。只要學生能找到,就能確定學生已經會了。這可以在學生練習顯微鏡時同步實施,學習速度快的,就先考試,所以一堂課裡甚至只要半堂時間,就能讓半數學生已經學會顯微鏡也進行了實作評量。


那麼進度快的人,接下來要作什麼?這就是下篇會提到的事情了。

2014年9月20日

建立親師信任關係-給家長的信與班親會

今日班親會前跟一位也是家長的同事聊「家長在班親會想要知道什麼」,聊著聊著,我決定放棄原先想播的教學影片,本來是想播這個關於我在翻轉教室裡的經驗

 


其實教學怎麼教都已經在開學第一天就發信給家長了,所以不用再浪費時間,我講的是那些家長可能有疑問但又不敢問的問題。

首先談的是,學生回家用電腦的問題,因為我要求學生回家要看影片寫筆記先預習,然後我就跟家長講通常半個小時內就會完成,所以要請家長幫忙一下,如果小孩說要三個小時才能完成,那就有問題了。如果家中沒電腦、沒網路、沒時間怎麼辦,我也讓學生可以到校再進行,但是那就會減少課堂上跟我討論的機會,還有進行更高更好玩活動的機會。

第二是家長也許會疑惑聯絡簿上為什麼都沒看到生物考試成績,段考怎麼辦?我說其實每次上課都有進行線上測驗,是用來確認學生程度的體檢性質的測驗,所以都有考,只是不是紙筆,因此也不會看到學生拿著考卷回家。

那麼怎麼面對段考的問題呢?我彙整了歷屆學校段考考題做成習題本,學生只要練習那本就夠了,且那本我也有每題的講解影片,可讓學生自訂進度速度觀看,解決不敢問老師的問題。

段考那個部份,我也強調大部分小孩從小學到國中,會在自然科裡相當挫敗,以前不用看書就考九十一百,屆時會考出六十七十的分數。不是小孩不用功,不認真,而是小學到國中變化真的很多,這些問題來自於他不熟悉這些考試,所以我才會作一些事情,讓學生能精熟練習。

在此我停頓問了家長一個問題「請問有沒有問題要問我」,想當然爾一定沒有,然後我就接著說「對!孩子在教室就是這樣」這時候家長都會笑開。當我們在課堂上問學生有沒有問題,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是沒人舉手說有問題,但是真的沒問題嗎?其實只是不敢問而已。

我問家長,什麼時候你敢問我問題,如果我就坐在你旁邊,那麼你就會敢問了吧,所以問題在於距離感。我的課堂上就是在突破這件事,我會創造我就在學生邊的機會,不會總是高高在上佔據講台,講求的是個別化學習系統。

我問家長「你家有兩個小孩的,兩個小孩一模一樣嗎?」,你兩個小孩都不一樣,那麼我們班上三十個小孩,怎麼可能會一樣。我們不可能希望這些孩子每個都能用相同時間、相同進度學會同一套教材,所以我要作個別化教學。

最後,我說如果對自己孩子的學習有疑問,請寫email給我。想知道課堂風景,歡迎來看,但是第一得要先聯絡我,因為我的教室很大,校園、電腦教室都有可能,得先告訴你我在哪上課。第二,來看我上課前,我要先教你怎麼看我上課,因為如果用傳統教室裡的觀念來看我上課,你會瘋掉,因為課堂會很不一樣,所以我要教你怎麼看。



以往我到班親會日講東西都講得不多,例行性的規定講一講,但是後來我體悟了,其實那不是家長需要知道的事情。只要家長信任你,其實你怎麼作都是可以的,因為家長會相信你會作對小孩有用的事情。

怎麼去產生信任感呢?Yukie提過一個很棒的例子,除了老師以外,最常談課程的是誰?答案是美容業。他們會告訴顧客他們的課程訴求是什麼?價錢多少?時間多少?課程結束後會發生什麼改變。可是反觀教育界,最應該談課程的人,反而很少跟接受課程的人談課程。
美容課程02


也因此,我才會在一開學時,就發給家長一封信,請他們先了解我的課程。當然,會這麼作不是自己突然想到的,是在學思達的網路社團中看到有其他老師會這麼作,所以就知道應該這麼作才對。

家長支持了你的課程,就會形成一股助力!

======================================================================

您好
很榮幸擔任貴子弟七年級生物的任課教師,未來一年希望能和您一起合作,幫助孩子在國中的初始階段有很棒的開始,以下概略說明生物科相關的學習方式:

我的課程會和傳統教室有很多地方不一樣,傳統講述式的教學不多,會加入更多翻轉教學與行動學習的課程。一次段考只會有一次的紙筆測驗,不會使用坊間成卷和講義,但會有我自己製作的題本提供孩子練習的機會,那些都是過去幾年學校的段考題目,目的是讓孩子能更真實接觸。平時成績除了紙筆測驗外,還會有其他多元評量的部份來評鑑孩子學習成果。我不會使用課本附的活動記錄本,而是會讓孩子將實驗結果討論都紀錄在筆記本中,這同時也成為他的學習歷程檔案。上課筆記以紀錄在筆記本上為主,因此有些孩子的課本可能會全白。檢查孩子們的筆記本,您可以看到他的學習歷程,另外也請協助孩子購買B5尺寸26孔的活頁紙和活頁夾來製作筆記。

國中的課本和考試和國小截然不同,因此多數孩子在第一次段考時,成績都會和國小相差很多。國小考90幾的,可能國中只會考到70幾,未來孩子發生這種情況,請先不要急著責怪他退步,或是急著送入補習班,請和我一起幫助他適應國中繁忙緊湊的學習型態。

關於翻轉學習是這樣的,我將課程影片和題目解題影片都錄製上網,讓孩子可以在我的陪伴下作到課前預習,完成個別化的學習計畫,這樣我們能在學校課程中,讓孩子能作更高層次的學習活動,而日後需要課後複習也可以藉此達成。

如您有時間,歡迎您來看孩子上生物課,看看孩子精采的表現,給他們的成長拍拍手,我的生物課堂是開放的,誠摯邀請您。但請預先告訴我,以便我向您說明課程內容,以及告知授課地點。

以上為生物科課程內容說明,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聯絡,或是等到9/20班親會那天再來見面討論。我的Email是***************

如果您有使用電子郵件,請到以下表單填寫聯絡資料,日後我可以寄送與孩子的相關學習資訊給您。表單位置**************,或是用手機掃描此QR CODE


以下是我會提供給孩子們的學習資源,包括線上課程影片的網站還有我自己的教學部落格,您可以看到過去我的學生是怎麼學習的。
阿簡生物教室  *******************
阿簡生物筆記  *******************

光華國中 生物科教師 簡志祥 敬上

2014年9月6日

壁虎是怎麼大便的

前幾天在房間地板瞥見壁虎大便,撿起來丟到垃圾桶之後,突然心中想起好像沒有刻意去拍過壁虎大便喔?於是又從垃圾桶撿起大便起,放在墊子上拍了幾張。事後在電腦上看這大便時,突然看到一些平常沒注意過的細節啊。



來來,放大一點看,太有趣了,好多昆蟲的翅鞘啊,果然是肉食性的壁虎啊!

壁虎吃下了許多昆蟲,想當然爾一定攝取了很多動物性蛋白質,而這些蛋白質在消化吸收代謝的過程中,產生的含氮廢物怎麼排出去呢?咱們的課本有教,就是以尿酸的形式排出去。在壁虎大便上的那塊白色的東西,就是尿酸(其實該說是尿酸鹽吧),可是這個賽,哪端先拉出來呢?是白色尿酸那端呢還是另外一端?



要找答案很簡單,這世界總是會有人無聊到拍壁虎大便的樣子,上youtube查個gecko poop,答案就出來了。經過壁虎實地大便給我們看之後,我們可以確認尿酸是先出來的。然後就有下個問題了,壁虎是怎麼先拉尿酸,再拉賽的?


我們的賽走的是大腸到直腸然後拉出來,而尿液走的是輸尿管、膀胱到尿道。如果用我們自己的泌尿系統去想,怎麼想都不會有答案的,因為壁虎的泌尿系統和我們不一樣啊。




其實啊,爬蟲類和鳥類的泌尿系統是像這樣的,輸尿管並非直接連到膀胱的喔,而是先到泄殖腔,然後再擠到膀胱去,而且膀胱甚至還有吸水的功能。有些有些蜥蜴、壁虎或是鳥類(鴕鳥除外)甚至還沒有膀胱喔。

腎臟排出的尿酸鹽並不是直接以固體的方式運送,還是要有些水才能在輸尿管裡運送。尿液到了泄殖腔之後,有膀胱的就送去膀胱,沒膀胱的就留在泄殖腔,這裡也會吸收一些水分,然後就留下一團固體的尿酸鹽。等到腸子送下一團大便之後,就順便把那團尿酸擠出來了。如果是鳥類的話,不僅沒有膀胱,牠們還會把尿液再往上擠到直腸和糞便混合,這樣拉出來的東西,就會稀稀糊糊,有賽、有尿液還有一些尿酸鹽。

2014年9月5日

人面蜘蛛也捕鳥之下集

延續著上集說看到人面蜘蛛捕鳥,這週五傍晚趕忙騎著車跑去看看最後那隻鳥怎麼了。

結果到了人面蜘蛛結網的樹下時,抬頭看蜘蛛網,已經看不到鳥了。於是我在底下的草叢裡尋找鳥屍的下落,果然被我找到了。

只是剛看到的時候,心頭驚了一下,頭不見了喔?所以我又在附近草叢找鳥頭,但是就是沒找到。可是當我仔細看這鳥屍,才赫然發現鳥頭還在啊,只是啊,鳥頭已經不像鳥頭了。基本上就是一個嘴喙還好的,可是顱骨大毀的狀態。




身體的部份呢?我把羽毛剝掉之後,看到肌肉都已經黑了,不過這不一定是蜘蛛弄的,也有可能是擺久就乾了。而至於印象中那個蜘蛛會吸乾體液的狀態,其實在這屍體中也沒看到就是了。


這個相簿裡有其他角度的拍攝照片

2014年9月2日

人面蜘蛛也捕鳥

傍晚在河邊運動的梅子打電話回來說,看見有人面蜘蛛捕了鳥,問我要不要去拍。

我隨即在10分鐘後趕到現場,可惜沒帶到手電筒,有些拍得不是那麼清楚。





原來,牠是從鳥頭開始咬的耶


幾個值得思考的地方。


  1. 蜘蛛絲果然很強韌,鳥都掙脫不了
  2. 毒液居然可以麻痺(或是毒死)一隻鳥,那要多少量?
  3. 這隻鳥要吃多久?
  4. 吃完的鳥屍會變成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