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0日

手機顯微鏡引入的校園植物顯微攝影課程

這回植物界的教學有許多的小改變,累積之後就有了很大的突破了。

第一個突破是大量「走出教室」,在開始介紹時,就先用一節課帶到校園認識三大群植物,蘚苔、蕨類和裸子。回到教室之後,用圖片影片一節課介紹這些植物,然後下一節課,用半節再帶出教室,專注在認識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上面。


被子植物隨處都可見,我選定一處圍牆,分別請學生每組採集一小片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的葉子,也採了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根系,不過雖然是少量採集,但根系採下來之後,那植物也活不了,所以這點以後會改成實生苗用特殊方式培養來觀察。

花朵的觀察部份,則是到操場旁邊的草地。看來滿滿都是草地的草地,其實有很多種小花,我給學生的任務是在這草地上找到三種不同顏色的雙子葉植物的花,我也特別說了,這些花都很小,最大也才一公分,學生蹲下尋找之後,才會發現腳下世界的奧妙。

單子葉植物的花,在這草地上當然也能看見,不過多數是禾本科植物的穎花,這就有點難說明了。本來學校這時應該還有鴨跖草的花可以來利用,不過去年被總務處給當作雜草全除了!都沒了。如果再晚個幾個月還能看見椰子花,這個時節要在學校裡找到適合的單子葉植物花,不太容易啊。不過後來學生找到了武竹的花,這雖然小,但是特徵明顯。





(這是學生旻萱拍攝的喔)



學生怎麼有機會找到呢?這跟我接續下來的課程有關係,其實應該為它取個很酷炫的名字,但是寫實的名字其實就是「校園植物顯微攝影」

活動的緣起其實很多原因,一是因為最近接了行動學習的計畫,看了很多學習平台,其中一個大學老師發展的平台是提供教師事先佈題印製QR Code,然後貼在各學習點,學生帶著載具跑到那個點,拍了QR Code之後,連網看到題目然後作答(拍照、錄影、文字),再將答案傳回。看了系統,心裡其實很心動,可是礙於網路和諸多問題,其實我要拿來運用,還有一些距離。但是至少學會了一些精神。


有行動學習的計畫,當然也有行動載具,有了載具就可以拿來拍照,而校園植物拍照也做了好幾年,今年是不是能作點不同的呢?

幾個月前學會了製作手機顯微鏡,可以讓手機或平板也能變成顯微鏡,載具的移動性,加上顯微鏡台的方便性,正好可以變成走出教室學習與評量的實踐工具。

原先設計的那個樣子,在後來看到Scimage設計的樣子之後,看起來更簡潔大方,我就也參考其模式改變了設計,同樣採用三角的模式還有一些特點。為了增加可收納性,我刻意沒加上底板。


平常時也可以堆疊在一起,瞬間變成一座塔!


還可以用個箱子把所有器材都裝起來到處移動




只是喔,要怎麼把行動載具和顯微攝影和校園植物統統打包在一起呢?看似困難,但有方法,我用四個App來搞定。
1.Google 硬碟:用來派送任務單
2.相機:拍照
3.Skitch:影像標注
4.Best Album:將照片上傳Google+

拍出來像什麼樣子呢?我讓學生都把作業上傳到相簿,請看這個連結


剪一小段出來看,就是這樣,超美的啦!當然啦,科學不只求美,也要求真,我要求學生照片用Skitch標註名稱。(不過標的到處都是箭頭,這好詭異,這是老師示範的錯)

學生端的部份預先裝好這些App之後,每台載具都用一模一樣的Google帳號事先登入Google 硬碟和Google+的網路相簿。


用行動載具,如果還拿張紙本任務單讓學生拿著跑來跑去吧,這樣實在礙手礙腳,所以我將任務單放在Google文件中,用我自己的Google帳號共用給學生那個公用帳號,但權限設定成他們只能檢視,這樣就不會被學生的平板更改內容。學生只要進入Google硬碟之後,就能看到那些任務單,而我有需要更改修訂任務單,也只要在我帳號下做修正即可,學生端的文件都能立刻更新。


照片上傳的方式是學生利用Best Album在Google+裡新增公開相簿,把照片上傳上去。設定相簿為公開,可以讓學生回家後能夠自己下載觀看,也可以進行後續的互評,當然學生也能在課間即時看到同學們的作品。


使用Google網路服務綁定的好處,我可以用PC設定細節,或是即時用我的Android手機或是平板看學生作業繳交的情況,我可以立刻看到他們拍照有沒有拍對。

當然那些設定也不是說沒缺點啦,光是Google+用同一個帳號就有超大的問題啦!隨便一個學生都可以刪掉別人的作業,而且老師還找不出是誰做的,你說這問題大不大。但是,這個問題對我來說不算大,我是用師生默契來處理的!

上課一開始,我就教他們怎麼去刪掉別人的照片,然後說「但。是。你。絕。對。不。能。做。」,隨後配合上歪著頭,淺淺一抹微笑,這樣就搞定了。





安排的十個任務說難不難,都是在前次上課有帶學生看過的,但是要自己找到植物,然後拍攝清楚,那就有難度了。

  1. 蘚苔植物的全景照
  2. 蘚苔類的顯微照 
  3. 蕨類的全景照
  4. 蕨類孢子囊的顯微照
  5. 裸子植物的雄毬果顯微照
  6. 裸子植物的葉子顯微照
  7. 雙子葉植物花朵的全景照
  8. 雙子葉植物花朵的顯微照
  9. 單子葉植物的葉脈顯微照
  10. 雙子葉植物的葉脈顯微照
這個校園植物顯微攝影的課程弄下來,合計又是三節課,所以我這植物界上了六堂課啊,看起來還真是多啊,但其實我進度有事先算過,用不著趕進度。


不過啊,花了這麼多時間,用了這麼多設備,到底有沒有達到效果呢?

當然有,而且還不少。那些覺得活動很好玩很有趣的就不用說了,拿著iPad mini,到處跑來跑去拍照,誰會覺得不好玩?

第一個是合作的態度,學生能透過分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任務。








情意中對生命的感動




透過觀察,重新改變對生命的態度,從恐懼到接受到喜愛







是不是能從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到知識呢?





很妙的是,其實我都沒有在教,我只有負責指,然後說「去那邊找」,但學生就這樣學到了知識?什麼叫做學生為中心的課程,這就是了!




努力學習,請教同學




發現生命好美麗



這樣的教學方式之下,學生自覺因此而成績進步,其實我做的應該只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吧。


完成任務,有了成就感

一些心得就整理在這相簿裡頭

這個課程下來,我學生絕對可以當個校園解說員,他們也許沒辦法告訴你那些植物叫什麼名字,但是他們可以告訴你那些植物有多可愛,有哪些令人喜悅的地方。

這個教學活動當然是成功啦,但也讓我反省很多事情。

相對之下,好幾年前我上植物界的課程真是超悶的,就是講述加上秀實物,課我上完了,學生考了高分,可是是堂遠離自然的自然課。那就像是上駕訓班不練習開車,到廚藝訓練班不用廚房一樣,脫離了真實環境,到了自然只會變成「自然盲」。


整段植物界課程分成三個部份,野外觀察課程和室內課程,最後是野外顯微攝影實作。前兩者是以我為中心,由我告訴學生「那是什麼」、「現在要看什麼」,在裡頭我設計了小實驗去觀察後續的顯微攝影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學生在自己找植物拍照的課程中,他能記得的植物多半是前面課程我有特別叫他們用不同高度去看,而且去摸過的植物。但如果是他們站著看我介紹的植物,他們果然就會忘記。這顯示了一件事,多重感官的刺激,果然能留下不同的記憶。


此外,學生也提到一個重點,「自己親身尋找觀察,比起老師準備好,拍給我們看,更有意思多了」。說實話,我當然不可能每個單元都給學生這樣玩,不過有適合的單元,為什麼不給學生這樣作呢!

最後,課程的感動讓我有種感覺
「糟糕,我回不去了」